中国足协连续辟谣:无奈之举背后的舆论困局与破局之思




在U22国足即将迎来出线关键战的前夜,中国足协却忙于另一件事——9月8日深夜,足协正式发文,对针对裁判员唐顺齐的网络谣言予以强烈谴责。然而,这篇辟谣声明并未激起太多水花,除了辟谣与谣言本身天然存在“流量差”外,更关键的是这个谣言实在“一眼假”,与其说是谣言,倒更像是对唐顺齐的恶意“诅咒”。而这并非中国足协首次回应这类“不值一辟”的谣言。

此前7月东亚杯期间,足协官方就曾专门发布详细数据,解释中国男足的行李构成,只为回击网络上“中国男足大包小包,日本球员就一个手包”的无端说法。事实上,中国足球一直是网络谣言的“重灾区”。仅最近一段时间,就有“苏超改名”“太湖基地拒绝国足训练”“足协指导苏超、村超被拒”等谣言甚嚣尘上。而像“中国男足0 - 11不敌马来西亚”“中国男足被业余球队完爆”等内容,更是某些网络平台的“保留节目”,隔三岔五就会被拿出来炒作一番。

中国男足为何会成为“谣言先天圣体”?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。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,本身就自带巨大流量,不同球队支持者之间、球迷和非球迷之间的对立情绪屡见不鲜,这种天然的对立性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。而中国男足常年成绩不佳、水平低下,再加上行业内乱象丛生,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对其的负面印象。在这种固有认知的影响下,某些相关从业者不仅没有起到正面引导作用,反而推波助澜,使得中国男足沦为了众矢之的,仿佛一个“痰盂”,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吐上两口。

更为关键的是,造谣中国男足的成本极低。造谣者几乎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甚至连道歉都不必,说不定还能收获诸如“菜还不让说了”“虽然内容不对但说的没错”等支持性言论,继续收割流量、赚取眼球。在如此低的违法成本和如此高的“收益”面前,谣言自然层出不穷。

中国足协的连续辟谣,虽显得有些无奈,但也并非毫无作用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,它能够起到以正视听的效果,让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解事实真相。然而,仅仅依靠足协部门辟谣显然远远不够。改善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,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

一方面,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和打击力度,提高造谣者的违法成本,让那些企图通过造谣谋取私利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。另一方面,中国足球自身也需要争气,通过提升成绩、加强管理、规范行业行为等方式,逐步改变大众对其的负面印象。只有当中国足球真正用实力和表现赢得尊重时,那些无端的谣言才会不攻自破。

中国足协的连续辟谣,是中国足球在舆论困境中的一次次挣扎与抗争。要走出这片舆论的“沼泽地”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只要各方携手共进,就一定能迎来中国足球舆论环境的春天。